綠樹環繞,鳥鳴聲聲,蝴蝶在礦山邊坡上飛舞。這是記者近日在入選重慶市首批綠色礦山的梁平海螺水泥用石灰巖礦山(下稱梁平海螺水泥礦山)現場看到的景象。
梁平海螺水泥礦山是大型石灰巖礦山,面積約0.28平方公里,生產規模達到每年250萬噸。它是重慶的“花園式”綠色礦山典型,也是全市綠色礦山建設和生態環境修復中具備示范引領作用的“標桿”。
明明還在開采作業,環境卻如同公園。這是怎么做到的?
原來,梁平海螺水泥礦山貫徹礦產開采綠色發展理念,邊開采邊修復,形成了一本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賬”。
開采、治理、復綠“齊步走”
5年綠化治理修復約20萬平方米
在礦山高處,記者注意到山坡上有兩個高度標牌。高處的牌子寫著“+736米”,坡下的牌子寫著“平臺高度724米”。
“這2個牌子代表著坡高12米,是礦山單個作業平臺的高度。每開采一個平臺,我們就要同步對四周高12米的邊坡進行綠化治理。”
梁平海螺水泥用石灰巖礦山分廠副廠長譚烈祥說,礦山采取自上而下的臺階式開采方式,就像“割韭菜”,平臺是“韭菜葉”。邊坡治理則是針對去掉“韭菜葉”后的“韭菜根”。這也是穩定水土、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舉措之一。
每個平臺的生態修復時間約在半年左右,待下一個平臺開采時,上一個平臺已經修復完成,恢復綠色生機。就像割掉的韭菜,用不了多久,又長了出了。這樣的“循環”從2018年開始,至今累計完成邊坡綠化治理修復約20萬平方米。
期間,梁平海螺水泥投入約3000萬元,發動員工一起種植、管護綠樹。共種植欒樹、紫薇、紅葉石楠、冬青樹、海桐苗、木春菊等苗木15萬余株。
“生態修復的效益顯而易見?!弊T烈祥說,過去的礦坑布滿碎石、粉塵,道路破碎,寸草不生。邊坡由于水土流失還有崩塌風險。現在通過綠化治理,礦山環境美、生產更安全、還提高了周邊環境質量,一舉三得。
梁平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民生表示,下一步還要考慮美化礦山,可以種植花卉或者經濟作物,創造更大價值。
光伏新能源+智能化
為“綠色賬本”開源節流
漫步礦山,記者發現,除了綠化治理,梁平海螺水泥還探索了多種形式的“開源節流”。
一方面,利用閑置空間“開源”。礦山的多處樓頂、空地和池塘上,都安裝上了光伏板,總計達7600塊,面積達1.9萬平方米。
這一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3.9兆瓦,年發電量約308萬度。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985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581噸。
另一方面,通過優化傳統生產流程“節流”。從礦山開采平臺到水泥廠加工車間,約有300米高差。利用高差,梁平海螺水泥礦山建了一條約2.1公里長的全封閉皮帶廊道來運輸礦石。
比起傳統的車輛運輸,此舉不但節約了8300多萬元運輸成本,能減少粉塵,而且可以利用高差勢能發電。如今,皮帶廊道累計發電達388萬度,節約用電成本約245萬元。
并且,礦山還實現了高度智能化生產。礦山數字化中控室可以對破碎加工、皮帶運輸系統進行無人操作和遠程自動化控制;生產工藝線通過20多處視頻監控,實現無人巡檢;采場平臺、主要路口安裝有5個360度旋轉高清攝像頭,對礦區進行全范圍視頻監控。
11個綠色礦山獲評“國家級”
還礦山治理“欠賬”超5400公頃
“梁平海螺水泥礦山,是全市綠色礦山建設的一個縮影。”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礦業權管理處工作人員肖南介紹,截至2023年5月,全市共建成綠色礦山100個,其中11個礦山列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多層次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典型示范體系基本形成。
不僅如此,2018年至今,我市累計完成廢棄礦山治理超5400公頃,打造了一批可示范、可推廣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有效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梁平鑫興采石有限公司石灰巖礦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項目就是其中之一。梁平區國土整治中心主任汪順鳳介紹,通過3年生態修復,這個面積超過6.6公頃的石灰巖礦種滿了白夾竹,并修建了擋土墻、排水溝等設施。今后有望成為一個微型“竹?!?。
肖南表示,下一步,重慶還將加快推進全市綠色礦山建設,確保新設采礦權按照綠色礦山要求建設投產,嚴格第三方評估管理,保證綠色礦山建設質量。(來源:重慶日報)